老寮村,位于横荷街道东北部,距街道办事处4千米。该村始建于清末,由冯氏祖先从福建迁移至此地聚居而成。村庄坐落于北江冲积平原地带,地势平坦,靠近广清高速公路清远西出口,紧邻盛兴中英文学校,村对面是清远市旅游接待中心“御金街”。

  清代至1930年,属清远县靖定乡。1931年,属清远县平安南乡。1942年,属清远县镇南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0年,属清远县第一区镇南乡。1953年属清远县第二区横荷乡。1958年属洲心人民公社横荷大队。1988年,属清远市清城区洲心镇横荷管理区。1990年属横荷镇横荷管理区。2003年至今,属横荷街道横荷行政村。

  世居村民有冯、罗、刘三姓。清末,冯氏祖先从福建迁移至此地;清朝后期,罗氏族人从南雄移居此地;刘姓源流不详。2015年底,村中有户籍人口153人,非户籍外来人口23人。世居村民均为汉族,属客家民系,通用方言为客家话。
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红薯、木薯、花生、大豆、蒲瓜等,兼饲养生猪、“三鸟”和塘鱼。20世纪90年代前,村南边有个沙梨园,种植沙梨,后因清三公路扩建征收。2000年因城市建设发展需要,村中的水田、集体土地大部分被征收。由于清三公路跨村而过,部分农户在公路旁建商铺出租。


  由于村边水塘多,大多数村民通过养殖乌鬃鹅致富。清远乌鬃鹅,俗称清远鹅或黑鬃鹅,因其从头顶沿颈背至躯体有一条黑色的羽毛带而得名。其特征为三黑、三细、一矮(嘴黑、毛黑、脚黑,头细、颈细、骨细,脚矮),体质结实,体重适度,肌肉丰满,起肉率高,骨细而软,脆皮可口,是广东省著名的小型优质肉用鹅种。清远养鹅历史悠久,1972年将清远鹅正式命名为乌鬃鹅。鹅蛋由母鹅孵化约一星期,看看是否有红根,没有红根的初步判断是有效蛋,继续孵化1个月后成雏鹅,雏鹅要保持恒温37℃。主要用米谷饲养。饲养85~90天后可出售,正宗乌鬃鹅一般重3~3.5千克。目前,清远乌鬃鹅提纯复壮技艺已被列入清城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鹅肉性味甘平,鲜嫩松软,清香不腻,而且除了美味外,鹅肉还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有补阴益气之功、暖胃生津之效,是中医食疗的好原料。清远乌鬃鹅烹饪方法多样,鹅乸(母鹅)煲、烧鹅、碌鹅、酸梅鹅、鹅汤丸、蚝油鹅掌、白灼鹅肠……其中,鹅乸煲深受人们的喜爱。鹅乸煲一般选用成长至不再生蛋的乌鬃鹅鹅乸为原材料,鹅乸肉比鹅公肥厚而多油,但是口感更加嫩滑,吃起来也不用担心太油腻,因为在煲制过程中油已被慢慢逼出鹅身。往鹅肉中放入独家酱料,用文火将独家酱料的酱香锁在鹅肉内,其肉味浓香鲜美。

  老寮村村民有过冬至的习俗。冬至到来,表示一年农事结束,称为“过冬”。冬至当天,各家多置酒、肉、鸡、鹅,合家畅饮,故清远民间有“冬大过年”之说。

  逢年过节或有喜庆,村民都喜欢用萝卜糕度节或待客。其做法较简单:先把萝卜洗净,刨丝,放适量油盐煮熟,并放入适量的米浆搞拌调匀后,用瓦托或金属托盘盛好;把米浆放入锅中,用明火蒸至熟透。食用时,把凉冻后的萝卜糕切成长形萝卜糕片,放到锅里并倒入少许生油,用文火把两面煎至焦黄,这样做出来的萝卜糕风味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