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桥村,位于飞来峡镇西北部,距镇人民政府约13.8千米。相邻自然村有东面的杨梅兜村,南面的下黄塘村,西面的上黄塘村。据该村《李氏时新公族谱》记载,在古代的一个晚上,狂风大作,暴雨倾盆,山岭上的一株老松树被吹倒,正好飞架在村边溪涧的南北两岸之间,后来行人往来借此老树为桥,故取村名为飞桥村。村落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一1619年),由李氏先祖李时新由英德东乡荷木岗南迁至此开村定居,繁衍生息而成。村庄坐落于石坳峰以西2.2千米,东面470米处有武广高铁经过。民居坐北朝南,背靠连绵起伏的群山,村前有约一方半月形的池塘。

  明万历年间,该村属清远县兴一乡。清初,属捕属兴一乡。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属捕属咸泰安良分局。1930年,属兴靖区咸泰乡。1948年,属兴靖区高田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3年,属第五区高田乡。1955年,属第五区江口区石颈乡。1958年8月,属江口人民公社石颈大队;10月,属东风人民公社。1959年,属江口人民公社。1968年,属向阳人民公社。1975年,属高田人民公社。1983年,属高田区石颈乡。1986年12月,属高田镇石颈行政村。1988年1月,属清远市清郊区高田镇。1992年6月,属清新县高田镇石颈管理区(行政村)。2004年,属飞来峡镇。2009年3月至今,属清城区飞来峡镇石颈行政村。

  2015年末,村中有户籍人口253人。村民均为汉族,属广府民系,通用方言为粤语。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约有60人,分布在马来西亚。

  传统农业主要种植水稻、红薯、木薯等农作物。现在除种植传统农作物外,还新引进种植黑皮冬瓜6公顷、砂糖橘约6.67公顷、其他蔬菜约2公顷。

  在革命战争年代,飞桥村是文洞游击队的常驻地之一,很多村民常常和游击队战士一起进行筹粮、送情报、带路和站岗放哨等工作,积极支持游击队对敌斗争。

  1945年8月,西北支队北上粤、赣、湘边界,留下张耀伦带领仅有18人的文洞武装小分队,根据地力量减弱,斗争越来越残酷。国民党把文洞划为“匪区”,多次对文洞进行围剿、扫荡。位于文洞出口要地的飞桥村,更是国民党当局严查的地方。群众入山的一两盐、一盒火柴、一块电池、一件药品都要检查,并对其加以限制。但是,文洞群众没有被国民党白色恐怖吓倒,相反,更加激发了文洞人民的反抗精神。1944年,飞桥村村民李达初、李神帮助文洞游击队购买了一挺机枪和子弹,遭到国民党当局的杀害。一个月后,文洞游击中队副队长张祥带领游击队队员在黄洞仙人坳击毙了杀害李达初的凶手潘子彬,为民除害。

  1993年10月,石颈管理区的飞桥、大石古、田心、杨梅兜和黄塘等5个村被评划为解放战争游击根据地村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村集体在村落原址统一规划建设了28座泥砖瓦面的三间两廊式民居。2012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建设美丽乡村,将原来的泥瓦房全部拆除,重新统一规划,在原址上新建成现在的28座水泥钢筋红砖结构的新楼房。村庄通电、通电话、通互联网和自来水,全村村道实现了水泥硬底化,并先后建成村文化活动中心、篮球场。2014年5月,该村通过上级验收,被评为清城区美丽乡村“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