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赤坭村,位于飞来峡镇西北部,距镇人民政府约23.5千米,东面与文洞大坪村、南面与高塘坑山林、西面与大田面村、北面与卢屋村和石屋村相邻。村落始建于民国时期。村旁有文洞河从大罗山流出,村内赤色泥土居多,故取名为下赤坭村。村庄坐落于大罗山南麓的山间谷地,四面环山,环境清幽。

  1930年,属清远县兴靖区咸泰乡。1948年,属高田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行政区划历经多次变化,曾先后隶属清远县第五区西坑乡、第五区江口西坑乡、高田乡、江口乡、江口人民公社西坑大队、东风人民公社西坑大队、向阳人民公社西坑大队、高田人民公社西坑大队、高田区西坑乡、高田镇西坑行政村。1988年,清远撤县建市,隶属清远市清郊区高田镇西坑行政村。1990年,属西坑管理区。1992年,撤清郊区设清新县,改隶之。1999年,西坑管理区改称西坑行政村。2004年,撤高田镇,并入飞来峡镇,仍属西坑行政村。2009年,飞来峡镇划归清城区管辖,属清城区飞来峡镇西坑行政村至今。


  世居村民有王、张两姓。王姓先祖早年从山西太原南迁广东,后人辗转分迁至清远高田白石,民国时期从高田白石迁居于此。张姓早年从英德大镇迁移至清远高田文洞大围,继迁至文洞大田面,后从大田面迁入。2015年末,村中有户籍人口195人。村民均为汉族,属客家民系,通用方言为客家话。

  传统农业以种植水稻、花生、薯类、毛竹为主。目前,除小部分村民居村种植水稻、花生、冬瓜、桉树、杉树、茶叶外,大部分青壮年外出打工。特色农产品有清远鸡、黑皮冬瓜、笋干、茶叶。

  乡道Y176线在村口北面经过。村中于1978年通电,1994年通自来水,1995年通电话,2008年全村村道实现水泥硬底化,2009年通互联网。现存三间两廊式传统民居17座,多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黄泥夯土墙,悬山顶。

  1941年6月,中共北江特委在文洞张社扬家举办党训班,此处远离居民区,且单门独户,非常适合进行革命活动。第一期参加党训班的人员是北特管辖的各县新党员43人(其中女性10多人),还有清远的新党员朱志明等人参加了学习,主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毛主席著作,时间为一个月。该班由金阳主持,协助办班的还有李福海、梁庄仪、蔡莹等。张社扬在这期办班中为学员们的生活所需做了大量工作,被吸收为中国共产党员。接着,清远县委又在此地举办了1期15人参加、为期15天和2期10人参加、为期10天的培训班。通过党训班的训练,提高了干部素质,扩大了政治干部队伍。

  党训班遗址位于下赤坭村东面约700米一处名叫三妹坑(又名三贝坑)的山坡上,原为一座三间两廊民居,石头夯土墙,悬山顶。“大跃进”时期,张社扬一家迁往下赤坭村建房定居,旧居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被拆除。张社扬一家是抗日战争时期文洞山区的革命“堡垒户”。从1940年起,他家就成为中共地下党员到文洞工作的联络点。1944年春夏间,国民党军队进山搜捕共产党员,有一同志来不及撤出,仍藏在他家阁楼上,张社扬的父亲张四机智地骗走了敌人,使该同志安全脱险。1945年7月27日,国民党军队对文洞进行“大扫荡”,张四为埋藏中共地下党员存放在家里的数百本马列书籍和印刷材料而没来得及逃跑,被敌人当场杀害。此外,该村村民张容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湘纵队连江支队第四团独立第一中队班长,1948年在清远鱼坝沙罗坑剿匪时壮烈牺牲。

  1957年10月,清远县成立革命老区根据地建设委员会,并开展评划老区工作,文洞张社扬家被评为“堡垒户”。1993年10月,包括下赤坭在内的整个西坑管理区被评划为革命老区,其中,下赤坭、大田面、卢屋、石屋、婆坑被评划为抗日战争根据地村庄;坳下、大窝、黄屋排、江屋、马坑、马屋、牛皮石、上坑、田心、石犁下、下坑、谢屋、新屋和张屋被评划为解放战争游击根据地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