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仔迳村,位于飞来峡镇西北部,距镇人民政府约20.5千米。村东邻广乐高速公路,北邻马头面村。村庄始建于清代,因村舍建在竹子密布的山脚下,过去外出的路只有一条山迳,故取名为竹仔迳村。村庄坐落于山间谷地,四面环山,北面紧靠海拔100米的蚊帐窿山岭,山上植被以圆木、藜蒴和竹子为主,村西北有一条小溪。

  清初,该村属清远县捕属兴一乡。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属捕属咸泰安良分局。1930年,属兴靖区咸泰乡。1948年,属兴靖区高田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3年,属第五区高塱乡。1955年,属江口区。1958年,属江口人民公社。1981年,属高田人民公社。1983年,属高田区高塱乡。1986年,属高田镇高塱行政村。1988年,属清郊区高田镇。1992年,属清新县高田镇高塱管理区(行政村)。2004年,属飞来峡镇。2009年至今,属清城区飞来峡镇高塱行政村。

  世居村民有林、罗、徐三姓。林姓于清代从清远高田白石村枫树墩迁移至此;徐姓于清代从英德黎溪迁入;罗姓于民国时期从高塱分水坳村迁人。2015年末,村中有户籍人口180人。村民均为汉族,属客家民系,通用方言为客家话和粤语。

  传统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种植水稻,兼营竹木业。现种植蔬果、冬瓜、冰糖橘等,兼养鸡。部分村民外出打工。特色农产品有冰糖橘、清远鸡。特色传统食品有擂茶粥,其制作方法是把当地的山茶叶以及炒熟的花生、茶叶、芝麻等放入陶制擂盆,用擂棍研磨碎(约需要15分钟)。为了增加香味,可在将要磨好时加入几片薄荷叶,再把适量的热开水慢慢地倒入擂盆,一边冲一边搅拌,最后加入适量的盐,配上客家炒米、咸菜或虾米、青菜等即可食用。

  竹仔迳村是解放战争游击根据地村庄。1945年1月,在东纵西北支队和文洞游击队的领导下,高田(咸泰乡)建立起抗日民主农会和民兵组织(高塱从属其中)。农会和民兵组织成立后,积极领导和发动群众,开展反“三征”、减租减息等斗争,同时,配合当时驻扎在高塱村的游击队铲除了作恶多端的反动民团团长罗华扬。

  1948年2月,在党组织领导下,咸泰乡(高田)民主乡政府在高塱坝成立。此后,高塱人民在民主乡政府的领导下,一方面,继续开展反“三征”和减租减息斗争;另一方面,发动广大群众参军参战,支援部队建设,整个高塱有12个村庄23人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此外,民兵组织还常常协助游击队站岗放哨、提供情报、筹措粮食和枪支弹药等。据不完全统计,从1945年初至1949年9月,高塱人民先后为游击队筹粮3200多千克,借得枪支11支、子弹200多发。

  1993年10月,高塱管理区辖下的车坳、粗石、大坝、大水坝、大围、大樟坑、东凉厂、对面、分水坳、枫树坜、付蕉、荷树坝、红卫、金骨、坑尾、冷水、犁头咀、麻竹、马头面、马头山、坭槽、上潭、下潭、新屋、杨屋、长滩和竹仔迳等27个村被评划为解放战争游击根据地村庄。

  党的十八大以后,高塱人民在新时代新政策的指引下,朝着脱贫致富、奔小康和建设美丽乡村的大道前进。高塱行政村的竹仔迳、粗石、坳头竹围等村已先后建成美丽乡村“整洁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