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城红色乡村:飞来峡镇文洞行政村——牛栏坑村
2024-04-25

牛栏坑村,位于飞来峡镇西部,距镇人民政府约23千米。相邻自然村有南面大围村、北面大坪村、西面横坑村。据该村《张氏族谱》记载,先祖张钜于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从英德迁移至清远高田文洞牛栏坑村定居,后人在此繁衍生息。由于当时经济落后,居住环境差,人畜混居等,故得名牛栏坑村,别名仁和里。民国时期,村名曾改为高排村。
村庄坐落于高田文洞地区的丘陵坡地中,民居坐北朝南,排列整齐,黄墙(黄土夯筑)黛瓦,与四周的青山绿水交相辉映,浑然一体。2015年末,村中有户籍人口279人。村民均为汉族,属客家民系,通用方言为客家话。祖籍该村的港澳台同胞有10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有4人,分布在美国。
清初,该村属清远县捕属兴一乡。1930年,属兴靖区咸泰乡。1948年,属兴靖区高田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3年,属第五区高田乡。1955年,属第五区江口文洞乡。1958年5月,属江口乡;8月,属江口人民公社文洞大队。1968年,属向阳人民公社。1975年,属高田人民公社。1983年,属高田区文洞乡。1986年12月,属高田镇文洞行政村。1988年1月,属清远市清郊区高田镇。1992年6月,属清新县高田镇文洞管理区(行政村)。2004年,属飞来峡镇文洞。2009年3月至今,属清城区飞来峡镇文洞行政村。
解放战争时期,牛栏坑村积极支持革命,村民张灶安(1915一1998年)、张祥(1920一2006年)、张汝松(1920-2002年)和张卓新(1920-1947年)等先后加入革命游击队,与国民党反动军队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其中,张卓新在1947年随军北上失踪,后被追认为烈士。
1949年10月初,活动在文洞山区的连支四团独立第一中队获得情报:国民党新任高田乡乡长兼联防中队队长、反动分子潘子彬,将于10月5日由高田赴横石墟,一则收税过节,二则祝贺某巡官上任。游击队经过侦查,发现北江西岸的仙人石是潘子彬前往横石墟的必经之路,而仙人石附近有几个小山头,非常适合打伏击战。游击队决定出动40人,于10月4日晚来到仙人石,在山坳里埋伏起来。游击队队员分成机枪、步枪和手枪3个小组,其中,机枪组和手枪组分别由牛栏坑村的张灶安和张祥带领。此役全歼联防队,潘子彬被当场打死,游击队缴获枪支弹药一批。这就是解放战争后期清远县著名的“仙人石伏击战”(又名“仙人坳伏击战”)。1949年10月8日,独立第一中队进驻高田。残余的联防队早已溃散,游击队未经战斗,就解放了高田墟,群众燃放鞭炮欢迎游击队。1957年末,经省批准,包括牛栏坑村在内的下文洞片被评划为抗日游击根据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清远市和清城区关心老区的建设和发展,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老区的交通、村容村貌进行建设和升级改造。1975年通电;1994年通电话;2010年全村村道实现水泥硬底化,并连接乡道Y175线;2013年通自来水。2015年修建了文化室,2017年修建了一个长约40米,宽约20米的足球场。此外,近年来,清城区大力引导和扶持当地的产业转型升级。该村传统经济以农业和林业为主,经过政府扶持产业转型,现种有黑皮冬瓜3.33公顷、茶树约3.33公顷,养殖清远鸡5万只,并探索发展乡村旅游,将村中部分民居打造为具有山区特色的民宿,村民经济收入得到一定的提高。
目前,牛栏坑村已建设成为清城区“美丽乡村”示范村。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