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城红色乡村:东城街道长埔行政村——担水窿村
2024-04-25

清乾隆三年至1930年,属清远县捕属兴一乡。1931一1950年,属兴靖区联城乡。1953年,属第一区长埔乡。1958年,属附城人民公社长埔大队。1983年,属附城区长埔乡。1986年,属附城镇长埔行政村。1988年,属清远市清城区附城镇长埔行政村。1990年,属附城镇长埔管理区。1999年,属附城镇长埔行政村。2003年至今,属清城区东城街道长埔行政村。
世居村民为陈姓,其先祖从中原辗转迁移至英德县桥头板坑,清乾隆三年从英德迁至清远附城老鼠窿,后因山塘崩决、房屋倒塌而迁移至今址。2015年末,村中有户籍人口698人。村民均为汉族,属广府民系,通用方言为粤语。

担水窿是一个革命老区村。1947年3月,清远地下党特派员方君直来到附城石板,与在大革命时期的老党员刘妹接上党组织关系。同年7月,方君直介绍刘威、刘九、刘钊龙三人参加了党组织,加上刘妹共有4个党员,一同成立党小组,刘威任组长(后为刘九),党小组归文洞独立中队党支部领导。根据革命斗争的需要,党小组决定成立附城武工组,刘九任组长,武工组由开始时的10多人后发展到30多人,主要在附城一带活动。1948年初,在武工组的帮助下,长埔担水窿一带建立了民兵组织,有30多人报名参加民兵。民兵队伍成立后,武工组在长江尾村对他们进行训练,还配给几支步枪。民兵组织在党的领导下,站岗放哨,为游击队搜集情报,协助游击队锄奸杀敌等。从1948年底到1949年初,敌人几次进犯游击区,都是民兵及时发现敌情、及时报告,使群众得以安全转移,避免了重大损失。
1947年7月一1949年9月的两年多时间里,长埔先后有陈汝良、陈润水等13人参加了游击队。为了支持游击队粮食给养和枪支弹药,当地群众宁可节衣缩食,也要为部队筹集粮食等。在一年的时间里,群众为游击队筹得粮食2万多千克、枪40多支。1993年4月,长埔管理区的担水窿、韭菜窿、象牙岭、桂塘和长岗尾等自然村被广东省民政厅评划为解放战争游击根据地村庄。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