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城红色乡村:石角镇马头行政村——马头石村
2024-04-25

清乾隆年间,该村属清远县回属清平乡。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属回属卫宁(保石卫)安良分局。1930年,属回岐区保石卫(卫宁)乡。1941年,属第二区共和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3年,属第九区马头乡。1958年,属八一人民公社马头大队。1983年,属石角区马头乡。1986年,属石角镇马头行政村。1988年,属清远市清城区石角镇马头行政村。1990年,属石角镇马头管理区。1999年至今,属石角镇马头行政村。
世居村民有钟、黄、宗等姓。据《钟氏家谱》记载,钟氏族人于清乾隆年间从揭阳均布寨移居清远,先后辗转流徙至龙塘墟、龙塘长冲等地,最后定居于石角马头石山下。随着人口增多,村庄逐渐扩大,形成中心、大屋、塘寮、广昌、五房、中屋和新屋7个钟姓村民小组。黄氏先祖于清末从清远龙塘湴埇黄屋迁分支而来。宗氏先祖宗灿枝于清末从清远县洲心大巷口迁入。2015年末,村中有户籍人口1034人。祖籍该村的港澳台同胞约有130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有130多人。村民均为汉族,其中钟姓属潮汕民系,原使用潮汕方言,现通用方言为粤语。
马头石村人民具有优良的革命传统。从1938年冬开始,当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共产党组织和抗日武装组织,成立国共合作的地方政权,发动青年参军参战。在打击日寇、开展抗日救国斗争、保卫一方平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党组织在马头石村建立清远工委后,随即联系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在清远隐蔽下来的共产党员,如赖德林、黄俊廉等人,发展和吸收一批新党员,如叶南、朱志明等。工委委员深人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办识字班,教群众唱抗日救亡歌曲等,激发群众抗日热情,当时石角马头一带抗日气氛浓厚。
1938年10月,广州沦陷,清(远)花(县)边境(尤其石角一带)成为北江沿岸抗日的最前线。工委接待路过的党员和党的领导人,使马头石村成为党组织从广州北撤的中转站。当时,地下党认为这一地区较为重要,决定成立抗日武装一一清远县民族抗日自卫总队第十八大队(中共掌握的武装)。十八大队的成立,有力地打击了地方恶势力,使清花边境的土豪劣绅和土匪危害乡民的事大大减少,有力地维护治安、稳定群众的情绪,确保抗日救亡活动正常进行。
1939年春,陈汝棠领导的广东省第四路军护干班清远分队改为广东省难民救济总队第四分队,在石角回岐、马头石村、民安圩一带活动。他们在马头村(后扩展到石角、回岐、山塘等地)向群众讲授战时救护常识,有效地减少了村民的伤亡。

1993年10月,马头管理区的塘寮、陈屋、大屋、广昌、中心、五房、新屋、中屋、李屋村被广东省民政厅评划为抗日战争根据地村庄。

近年,当地政府带领村民,利用自身独有的人文景观、自然生态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结合时代特点,正在将马头石村打造成集运动、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村中代表性人物有:钟得鰲(1813一1891年),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丙午科乡试中式第九名武举人,拣选卫分府;钟全社(1822-1855年),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在村中祭旗宣誓起义,自称钟议王,带兵数百人加入太平天国李亚楷部,挥师北上抗清,清咸丰五年(1855年),33岁的钟全社在湖南秤架墟与清兵作战时身亡;钟俊彪,清同治三年(1864年)甲子科乡试中式第三十九名武举人;钟连庆,民国时期曾任国民革命军某团团长。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