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头石村,位于石角镇东北部,距镇人民政府约10千米。村落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一1795年),因建在一座形似马头的石山下而得名。村庄坐落于石角丹霞丘陵与平原相交处,属北江流域大燕河冲积缓坡地带。民居依山坡而建,坐西北向东南。村北有拥有丹霞地貌的马头山,山上沟壑纵横,有两座小型水库,灌溉着山下的田园。

  清乾隆年间,该村属清远县回属清平乡。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属回属卫宁(保石卫)安良分局。1930年,属回岐区保石卫(卫宁)乡。1941年,属第二区共和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3年,属第九区马头乡。1958年,属八一人民公社马头大队。1983年,属石角区马头乡。1986年,属石角镇马头行政村。1988年,属清远市清城区石角镇马头行政村。1990年,属石角镇马头管理区。1999年至今,属石角镇马头行政村。

  世居村民有钟、黄、宗等姓。据《钟氏家谱》记载,钟氏族人于清乾隆年间从揭阳均布寨移居清远,先后辗转流徙至龙塘墟、龙塘长冲等地,最后定居于石角马头石山下。随着人口增多,村庄逐渐扩大,形成中心、大屋、塘寮、广昌、五房、中屋和新屋7个钟姓村民小组。黄氏先祖于清末从清远龙塘湴埇黄屋迁分支而来。宗氏先祖宗灿枝于清末从清远县洲心大巷口迁入。2015年末,村中有户籍人口1034人。祖籍该村的港澳台同胞约有130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有130多人。村民均为汉族,其中钟姓属潮汕民系,原使用潮汕方言,现通用方言为粤语。

  马头石村人民具有优良的革命传统。从1938年冬开始,当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共产党组织和抗日武装组织,成立国共合作的地方政权,发动青年参军参战。在打击日寇、开展抗日救国斗争、保卫一方平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后改称中共广东省委)领导人张文彬,为恢复清远党组织和领导清远人民开展抗日救亡工作,于是年10月派共产党员万明、李云、王立志、樊和瑞,以及清远当地党员钟罗(在广州入党的清远石角马头石人)等人到马头石村开展革命活动。他们在尚德学校(设于子奇钟公祠内)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向群众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开展革命斗争。1938年11月,中共广东省委派军委组织部部长冯扬武到马头石村,成立中共清远县临时工作委员会,工委书记为冯扬武,委员为万明、李云。1938年12月,中共广东省委调整了中共清远县临时工委,云昌遇任工委书记,万明、李云为委员。

  党组织在马头石村建立清远工委后,随即联系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在清远隐蔽下来的共产党员,如赖德林、黄俊廉等人,发展和吸收一批新党员,如叶南、朱志明等。工委委员深人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办识字班,教群众唱抗日救亡歌曲等,激发群众抗日热情,当时石角马头一带抗日气氛浓厚。

  1938年10月,广州沦陷,清(远)花(县)边境(尤其石角一带)成为北江沿岸抗日的最前线。工委接待路过的党员和党的领导人,使马头石村成为党组织从广州北撤的中转站。当时,地下党认为这一地区较为重要,决定成立抗日武装一一清远县民族抗日自卫总队第十八大队(中共掌握的武装)。十八大队的成立,有力地打击了地方恶势力,使清花边境的土豪劣绅和土匪危害乡民的事大大减少,有力地维护治安、稳定群众的情绪,确保抗日救亡活动正常进行。

  1939年春,陈汝棠领导的广东省第四路军护干班清远分队改为广东省难民救济总队第四分队,在石角回岐、马头石村、民安圩一带活动。他们在马头村(后扩展到石角、回岐、山塘等地)向群众讲授战时救护常识,有效地减少了村民的伤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头石村人民发扬革命先烈顽强斗争的优良传统,不忘初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使马头石村的经济和各项事业取得大发展。近年来,马头石村村道实现水泥硬底化,安装了路灯,大部分村民住上了楼式新居。经过环境综合整治,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为进一步把老区村建设成美丽乡村,各级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对村前的广场进行升级改造,并把它打造成马头石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广场内设标准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室、纳凉亭、休闲公园、老人活动中心等一系列的文体设施。

  1993年10月,马头管理区的塘寮、陈屋、大屋、广昌、中心、五房、新屋、中屋、李屋村被广东省民政厅评划为抗日战争根据地村庄。

  除了光荣的革命传统,马头石村还具有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村中的“九厅十八井”大屋,民间称之为“清远翰林院”,始建于清咸丰九年(1859年),先后用了18年的时间建成。坐北朝南,建筑占地面积5724平方米。整座宅院结构采用中轴线对称分布,厅与庭院相结合构成大型建筑群,为清远地区所少见,是一处历史较为悠久、密集式布局的古民居,类似粤东地区“百鸟朝凰”的布局形式,亦是清远地区古代民居中具有明显南方风格的一个实例。

  近年,当地政府带领村民,利用自身独有的人文景观、自然生态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结合时代特点,正在将马头石村打造成集运动、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村中代表性人物有:钟得鰲(1813一1891年),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丙午科乡试中式第九名武举人,拣选卫分府;钟全社(1822-1855年),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在村中祭旗宣誓起义,自称钟议王,带兵数百人加入太平天国李亚楷部,挥师北上抗清,清咸丰五年(1855年),33岁的钟全社在湖南秤架墟与清兵作战时身亡;钟俊彪,清同治三年(1864年)甲子科乡试中式第三十九名武举人;钟连庆,民国时期曾任国民革命军某团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