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步塘村,位于飞来峡镇的东部,距镇人民政府7.6千米,是黄洞村委会所在地。该村东临大塘坦鱼塘,西临鹅寮村,北靠林木茂密的山岗。村落始建于清朝初期,由南迁移民聚居而成。村庄坐落于飞来峡大坝以西、省道S377线旁,距大坝只有2.1千米。民居坐北朝南,村前有数口鱼塘,依山临水,祥和静美。

  清初,该村属清远县捕属兴二乡。1930年,属兴靖区咸泰乡。1948年,属兴靖区高田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0年,属第二区源潭江口乡。1953年,属第五区横石乡。1959年,属江口人民公社黄洞大队。1986年,属升平镇黄洞行政村。1988年,属清远市清郊区升平镇黄洞行政村。1992年,属清新县升平镇。1995年,属飞来峡区(县级区)升平镇。2001年,属清新县升平镇。2004年,属清新县飞来峡镇。2009年3月至今,属清远市清城区飞来峡镇黄洞行政村。

  世居村民有邓姓和祝姓。邓姓,西晋末年从河南迁移至广东小桂阳(连州);明末清初从连州市迁移至此地。祝姓从阳山县太平杏棠村迁入。2015年末,村中有户籍人口468人。祖籍该村的华侨有近百名,主要分布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其中归侨4人。世居村民均为汉族,属广府民系,通用方言为粤语。

  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花生、红薯、柚果等。曾因鱼肥果美而名扬四邻八乡。21世纪初,大部分村民开始种植黑皮冬瓜和砂糖橘。由于管理得当,冬瓜亩产近5000千克,前来订购的商贩络绎不绝。现村里每年种植冬瓜约1.2公顷,为村民带来可观的收入。黄洞行政村举办过几届“冬瓜节”,村中所产冬瓜曾荣膺“冬瓜王”美称。砂糖橘产业后来受黄龙病的影响,渐渐没落,现山地主要种植笋竹和桉树。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和经商。

  特色传统食品有艾糍、油糍、松糕、炸鱼糍等。清明前后,艾草飘香,糍粑诱人。艾糍的制作颇为讲究。采摘鲜嫩的艾叶回来洗干净,把水烧开后加入自制的咸水把艾叶煮烂(不要盖锅盖,让艾草保持鲜绿),用笊篱捞起已烂的艾叶放进冷水里清洗,然后捞起艾叶拧干水,用刀剁碎,再往碎艾叶中加点碱水,放进锅里煮沸后,加入糯米粉和成团,使粉与艾叶融为一体不再粘手为止。取一小粉团捏成薄薄的片状,包上花生、芝麻馅料(可甜可咸),捻成一个个圆圆的小糍粑,放进锅里蒸熟。糍粑艾香四溢,入口软滑,色香味俱佳。

  现存传统民居65座,大多建于20世纪60年代,每座占地面积约120平方米。三间两廊布局,青砖墙,人字木梁,板瓦屋面。每排民居中间用青云巷隔开,巷口有门楼,门楼顶部均彩绘花草,门额分别题有“仁、义、礼、智、信”等字。近年新建民居多为2~3层,为钢筋混凝土红砖结构。

  里社古庙,兼做邓姓族人宗祠,始建于清代,坐东北向西南,建筑面积100平方米,三间三进布局,硬山顶,青砖墙,人字封火山墙。头门面阔三间,进深七架,前设二步廊,两根石檐柱,虾公梁,墙楣彩绘山水、花鸟图案,麻石门框,门额石阴刻“里社古庙”。中堂面阔十八架,麻石柱础。上堂进深十一架,抬梁式构架,砖砌柱础。该建筑对于研究清代庙宇建筑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维经祝公祠,始建于清代,1933年重修,占地面积120平方米。坐西北向东南,三间两廊布局,凹门斗式门面。青砖墙,墙楣彩绘花草、人物壁画,灰瓦覆顶。门楣上书“维经祝公祠”五个黑色大字。上堂中央置神龛,供奉祖先牌位。

  村口东西各有一口古井,均建于清代,下圆上方,底部直径约1米,深9米,用不规则的石头砌成。井底铺着松木板,俗称“水浸万年松”。古井里的水终年清澈,汩汩不涸。2000年后,村民几度维修古井,在井周边抹上水泥,四周加砌围墙,井口加盖,且铺设了水管和水泵,把井水送到各家各户。

  每年农历正月初十(清远当地称为“丁日”),村中上一年添了男丁的人家一大早就抱着孩子来到村中的祠堂上香,点燃油灯(近年多用小电灯代替),敬茶酬谢祖先。家里也点着灯盏,寓意香火绵绵不断。晚上摆上酒席宴请亲朋,庆贺添丁。

  中秋节是人月两团圆的好日子,这一天,村里鞭炮声声、喜气洋洋。白天,家家户户都杀鸡拜神。晚上,孩子们提着各式灯笼走家串巷、嬉笑玩耍,大人则在门前、厅堂或阳台设案赏月,案上摆着月饼、芋头、花生、石螺、水果等食品,并沏上一壶好茶,点上香烛拜月光,并在门前焚烧“月光衣”,口中还念念有词,寄托“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