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开发创建“清远模式”
清远市系广东省扶贫“双到”的策源地,自开展扶贫“双到”以来,清远市坚持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双到”工作走在全省的前列,形成了扶贫开发“清远模式”。全市共有省定贫困村302个,贫困人口23.8万。截至2012年底,全市302个省定贫困村累计投入“双到”资金24.81亿元,平均每村投入821.59万元;共扶持发展集体经济项目1607个,帮扶户项目达5万多个。302个省定贫困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2009年的 1906元增加至9205元,增长3.83倍,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13万元增加至15万元,增长6.04倍,贫困村和贫困户实现“双脱贫”。扶贫开发“清远模式”可概括为“四个创新”、“五项举措”、“六大机制”。
四个创新:即创新思路、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形式。在全省率先开展建档立卡基础工作,全市302个省定贫困村34499户贫困户全部登记造册,做到户有卡、村有表、镇有簿、县有网;率先创建扶贫信息网站,对贫困户实行动态管理;率先建立起“瞄准机制”,实施“靶向疗法”,把帮扶措施规划到户,将帮扶责任落实到人,贫困村对接率和规划到户率均达100%;率先出台“双到”工作实施方案、督查工作方案和考评办法,全面启动社会帮扶机制、产业带动机制和督查考核机制。
五项举措:即党建引领、社会参与、整村推进、自主互助、机制保障。一是党建引领。把一批年富力强、勇于创新的年轻同志和致富带头人、种养能手以及大学生村官充实到村“两委”班子,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全市担任村“两委”干部的经济能人共1166人,占全市村干部总数的20.7%。二是社会参与。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广泛参与并重,积极构建“大扶贫”格局。在三届“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中,全市共筹集善款9.98亿元,碧桂园公司、恒大集团等爱心企业积极参与清远扶贫事业。三是整村推进。既注重发展村集体经济,又注重抓贫困户脱贫增收;既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又努力提高村务管理、民主决策水平;既搭起“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的帮扶格局,又构建了扶保衔接的农村生活、医疗、教育保障机制。四是自主互助。组织村里有威望的“长老”、致富带头人和外出工作回乡的退休干部等“三种人”,成立村民理事会,实行村民自治、民主集中议事,较好地调动了群众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有效减少与化解了工作中的矛盾与纠纷。五是机制保障。在全省率先推进扶贫开发长效机制建设,建立和完善政策保障、产业开发、金融服务、教育培训、社会帮扶、考核激励、财政投人、村级保障等长效机制,为深人推进全市扶贫开发工作提供机制保障。
六大机制:一是政策保障机制。先后出台了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富余劳动力就业、金融扶贫资金小额担保贷款管理、贫困村互助资金管理、贫困山区下山移民搬迁安置等政策文件。二是产业开发机制。把产业规划到村、政策惠及到户、资源配置到村到户,并建立起品牌农业、专业村、专业合作社等奖励机制,形成“村有产业收入、户有增收项目”的良好局面。三是金融服务机制。通过小额贷款和互助金积极为贫困户提供生产资金;通过试点保险扶贫,为贫困户解决发展生产的后顾之忧;通过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为贫困户提供管理、技术和市场,有效促进了贫困村主导产业的形成。四是技能培训机制。构建起立体的扶贫培训体系,共有22所学校参与扶贫培训,设置专业36个。由政府与龙头企业联合开展贫困户技能培训,实行“定单培训”。五是社会帮扶机制。整合市、县各级职能部门的“三农”资源,大力推进行业扶贫;整合各种资金资源,提高扶贫效益;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大扶贫”格局。六是考核激励机制。出台了“双到”工作考评办法,加强工作督查和问责,采取每月一督导、不定期抽查等多种形式,督促各地各单位加快工作落实。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