墩下村位于高岗镇北部,形成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因房屋建在一个高约几十米的土墩下,取名墩下村(曾用名敦厚村)。墩下村为“蜘蛛网形”建筑,房屋坐向可根据自己的需求自行而定,连接原住屋的周围,形成庞大的民居建筑群,有建于清代或民国期间的民居,以“日”字或“口”字形带一个门楼,房屋坚固耐用,防盗防贼。
官塅围位于佛冈县迳头镇楼下村的东北部,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至今有300多年。官塅围依山傍水,紧靠河西公路和烟岭河。围中自古名人辈出,历史以耕读为本,清代至民国期间,该村有范廷良、范飞龙、范少雄、范华胜、范少威武术世家,时称“范氏五杰”。
社岗下村位于高岗镇东南部,形成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因房屋建在社岗(土名)下,取名社岗下村。社岗下村林氏族人一直延续着正月十三上灯掷豆腐的习俗,祈求人丁兴旺、风调雨顺。“豆腐节”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村内的古建筑庆衍九龙、司马第和古墓林际安墓被列入佛冈县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丰年村位于县境东部,形成于明初,当时名为丰村,后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取“丰”字和“年”字定名为丰年村。丰年村形成时为一个自然村,后随着人口增多形成上丰年村、下丰年村,后又从下丰年村分出形成新下丰年村(简称新下村),而上丰年村则是最早形成的村落。
王田村是佛冈县水头镇的行政村,位于县境东部,镇境西部。王田村形成于明朝洪武年间,为吉河乡黄田都(后改为黄田堡)域内的村庄。黄田村后因谐音改为王田村。王田村形成后为1个自然村,后因人口繁衍及外地人迁入定居,逐步形成5个村落。
石溪村,又名石古墩,属佛冈县石角镇凤城行政村管辖,位于县境中部,靠近石角圩,村北紧靠潖江。石溪村形成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据《广州市地名志》记载,石溪村因原地为石砾之地,且村前东侧有一小溪而得名。
佛冈村,隶属佛冈县石角镇冈田行政村管辖,位于县境中部,镇境中心区域,形成于南宋绍定三年(1230年)。据《广州市地名志》记载,佛冈村因村后山下有佛爷庙,故名“佛冈村”,为佛冈境内较早形成的村庄之一。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建立佛冈直隶军民厅,其中“佛冈”二字就以佛冈村来命名,所以有“先有佛冈村,后有佛冈厅”之说。
郭围隶属佛冈县龙山镇官路唇行政村,位于县境西南部,镇境东南部。郭围形成于清代,据《广州市地名志》记载,清朝年间,唐代名将郭子仪后裔在此地建村,村落因此而得名,取名为郭围。郭围民居大多为广府三间两廊结构。三间两廊屋,为三开间主座建筑,前带两廊和天井组成三合院住宅,这是广府地区最重要的平面形式。
据《广州市地名志》记载,旧围镇村建于明弘治年间(1488一1505年),因四周筑有围墙,加上水圳环绕村庄,故取名围镇村。全村共有农户700多户,无一杂姓,除嫁入的外,全部为刘姓。围镇村内的房屋是按广府民居结构而建,除有部分是由青砖砌成外,大部分墙体都由石灰、红土、谷壳等混合材料舂成。
土仓下村,又名存诚村。位于佛冈县迳头镇大陂村西北部,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由时任四品官郑英瑞亲自筹备督建,经历两代人,耗时60年建成,始建至今已有250多年历史,2015年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
2024-03-31
2024-03-31
2024-03-30
2024-03-30
2024-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