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120 位的姓氏:戴姓
2024-04-13
戴姓
戴姓主源有二:其中一支与周初分封的戴国有关;另一支与宋国的国君宋戴公有关。
古戴国的位置在今河北民权县东,国君与周朝王室同宗,是个疆域不大的小诸侯国,至春秋时期,这个国小民弱的戴国被较为强大的邻国宋国灭掉。亡国后的戴国贵族为纪念故国,便以国名命氏,称为戴姓。
宋国的始建者是微子启,他是商朝王族的后裔,颇得商族族民拥戴。周灭商后,为安抚原商朝贵族,选封微子启建立诸侯国,让他成为宋国的第一代国君。宋国的第11位国君是宋戴公,他在位34年,去世后由长子司空继位,史称宋武公。
宋戴公的次子及其子孙因得不到王位而只能做宋国的贵族。其中一些人为标明自己血统的高贵,便以宋戴公的谥号“戴”字命氏,后发展成为戴姓中国人的主流。戴姓在繁衍发展中,形成“谯郡”、“广陵”、“清河”等多个郡望,演绎成中华姓氏中的大姓之一。在当今中华姓氏人口排序中,戴姓名列第54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9%,分布很广,而以江苏、浙江居多,这两省戴姓约占全国戴姓人口的53%。在清远,戴姓排居第113位,2228人,分布以清城为多,次为阳山。
清城有800多戴姓人,其中源潭占540余人,是为清城戴氏的繁衍中心。源潭东坑戴氏来自粤东五华县,开基祖叫戴玉鸣,入迁于清代。阳山有近700戴姓人,主要集居于岭背镇。这支戴氏来自福建永定县,开基祖叫戴维标,他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远徙来到阳山经商,后定居岭背犁头村。现已传承到第15世,族众除集居岭背外,还有少数移居阳城、黄坌等地。
戴姓主源有二:其中一支与周初分封的戴国有关;另一支与宋国的国君宋戴公有关。
古戴国的位置在今河北民权县东,国君与周朝王室同宗,是个疆域不大的小诸侯国,至春秋时期,这个国小民弱的戴国被较为强大的邻国宋国灭掉。亡国后的戴国贵族为纪念故国,便以国名命氏,称为戴姓。
宋国的始建者是微子启,他是商朝王族的后裔,颇得商族族民拥戴。周灭商后,为安抚原商朝贵族,选封微子启建立诸侯国,让他成为宋国的第一代国君。宋国的第11位国君是宋戴公,他在位34年,去世后由长子司空继位,史称宋武公。
宋戴公的次子及其子孙因得不到王位而只能做宋国的贵族。其中一些人为标明自己血统的高贵,便以宋戴公的谥号“戴”字命氏,后发展成为戴姓中国人的主流。戴姓在繁衍发展中,形成“谯郡”、“广陵”、“清河”等多个郡望,演绎成中华姓氏中的大姓之一。在当今中华姓氏人口排序中,戴姓名列第54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9%,分布很广,而以江苏、浙江居多,这两省戴姓约占全国戴姓人口的53%。在清远,戴姓排居第113位,2228人,分布以清城为多,次为阳山。
清城有800多戴姓人,其中源潭占540余人,是为清城戴氏的繁衍中心。源潭东坑戴氏来自粤东五华县,开基祖叫戴玉鸣,入迁于清代。阳山有近700戴姓人,主要集居于岭背镇。这支戴氏来自福建永定县,开基祖叫戴维标,他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远徙来到阳山经商,后定居岭背犁头村。现已传承到第15世,族众除集居岭背外,还有少数移居阳城、黄坌等地。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