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姓

  崔是全国著名的姓氏,其源出自西周时期的齐国。齐国的第二代国君丁公伋的嫡子叫季子,本该继承君位,但他却让给弟弟叔乙(即乙公得),而自己则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东章丘县西北),后以邑为氏,遂成崔姓得姓始祖。

  崔姓在繁衍播迁中,形成“清河”、“博陵”等著名郡望。在当今中华姓氏人口排序中,崔姓名列第74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28%,分布很广,尤以山东、河南、黑龙江、辽宁、江苏5省为多,约占全国汉族崔姓人口的60%。在清远,崔姓排居第112位,2232人,分布以佛冈最多,次为清新,其他县域人数较少,最少的连山、连南2县,总共才12人。

  佛冈崔氏主要集居于水头,先世来自广州增城,系南宋增城籍右丞相崔与之(1158~1239)后裔。崔与之的6世孙崔菊源于元代迁今佛冈龙山,后再转吉河丰村(在今佛冈水头镇)定居,至今已传20余代,裔孙发展到800多人。另外,英德市有240崔姓人,均由佛冈水头崔氏分枝而去,亦属佛冈崔氏始祖崔菊源的后裔。

  清新有700崔姓人,主要分布于太平、三坑、山塘、龙颈、江口等地。其中太平、三坑、山塘三地的崔姓属同一支派,先祖来自南海县西樵山,入迁于清代。这个支派在清新县境有340余人,另有分支移居清城老城区。龙颈崔氏来自南海县沙头乡,入迁于明嘉靖年间,开基祖叫崔作昌。现龙颈有其裔258人,江口有其裔100余人,另有分支移居阳山境,发展到120.多人。

  清远崔氏出了一位较有名气的民国人物崔广秀。他是今清新江口镇人。16岁随同乡到南洋庇嚨埠从事印刷业。民国元年(1912)加入同盟会。民国3年,自筹资金开设文轩印务局,后参加国民党。民国14年被选为国民党南洋庇嚨支部主席,后被选为海外英、荷属地南洋总支部主席。尝为北伐战争筹款20多万元。崔曾任国民党第四、五、六届中央委员。民国25年任花县县长,在任上因积极组织民众抗日,受到国民党中央军委的嘉奖。民国32年奉派为雷州海关监督兼管曲江关事宜,后又任第七战区广东北区指挥所主任,国民党执、监委委员、广州市党部执行委员。民国36年,被选为第一届国大代表。1949年去香港,后移居台湾,1974年病逝。崔广秀为家乡人民办过一些好事:民国17年,他联合丘昭文投资修筑了清远第一条公路一清银公路;次年,带头集资修筑石军公路;民国26年,积极筹款在太和洞扩建清远中学,后因日军入侵而被迫停工;民国27年,带头捐助白银50元,另向华侨集资1800元,在本村建立了一所端仁小学;民国34年,带头捐助200元,并多方筹资,兴建了江口小学;民国36年,发动林炳炎等人再次捐助资金扩建清远中学,把县立初中改为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