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屋村,位于龙塘镇南部,距镇人民政府5.5千米,村域面积0.83平方千米。该村始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由李氏族人从五华县黄埔镇迁移到此地而成,故名李屋村,别名禾谷岭。

  村庄坐落于平原低丘陵地带,背靠林木茂密丘陵,面向开阔平原地带,省道S253线绕村庄而过,广清高速公路和省道S253线在村庄东北面约1千米处交会,在东北面约1.3千米处有龙塘立交桥,在东北面约2千米处有广清高速公路出入口,直达广州只需30分钟车程。

  清乾隆元年,李屋村属清远县回属。1930年,属清远县回岐区云莲西乡。1948年,属清远县龙塘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0年,属清远县第二区。1953年,属清远县第三区民定乡。1955年,属清远县龙塘区民定乡。1957年,属清远县龙塘乡。1958年,属清远县八一人民公社。1959年,属清远县龙塘人民公社长冲大队。1983年,属清远县龙塘区长冲乡。1986年,属清远县龙塘镇长冲行政村。1988年,属清远市清城区龙塘镇长冲行政村。1990年,属清城区龙塘镇长冲管理区。1999年至今,属清城区龙塘镇长冲行政村。

  世居村民有李、潘姓。李姓族人从五华县黄埔镇迁至此地。潘姓于1950年龙塘沙溪迁入。2015年末,村中有户籍人口115人。村民均为汉族,属客家民系,通用方言为客家话。

  传统民居保存较好,呈块状分布。村中有李氏宗祠1座,始建于清代,重建于2000年,占地面积约140平方米。三间两廊布置,凹门斗式门面,悬山顶,筒瓦盖面。

  李屋村地处大山口,三面环山,地势险要。清咸丰年间(1851一1861年),村民李亚楷积极响应太平天国号召,带领附近村民200多人,以“顺天”为口号起义反清。起义遗址位于村前三岔路口,并留有当年洪仁玕等人到此教书以发展拜上帝会时的书塾麻石牌额一方(现存于广东省博物馆)和李亚楷祖祠被清兵焚毁后剩余的檩条三根(火烧痕迹依稀可辨)。

  据民国《清远县志》记载:“咸丰二年正月,回岐禾谷岭妖民李北养谋作乱,知县马映阶募勇捣其巢,北养逸去。”又载:“二月,英德、清远余贼李亚社等,焚扰龙门。”经《李氏族谱》考证,当时李北养是被迫起义而后又背叛告密的地主,告密后,清廷发还其田产,仍为乡绅,而真正起义者是李亚楷。

  历史资料丛书《太平天国起义记》中的《太平天国》载:“秀全等一行四众,未几即到邻邑清远县,于是彼等感化李姓数人,皈依新道而施以洗礼。”李屋村的《李氏族谱》(原件存于广东省博物馆)的记载和当地老人的传述,亦有李亚楷等人从洪秀全造反的记事。民间传说“花县来的洪先生,在禾谷岭教学,收李亚楷等人入拜上帝会,开武馆、练法学艺,后来又派江师爷(江隆昌)来帮助。李亚楷等人祭旗造反,被官军大炮全部轰死。”因而龙塘一带至今还流行一句歇后语:李亚楷祭旗一一镬熟(一锅端)。

  按照太平天国历史记述:“洪秀全在金田起义时发布团营令,并派江隆昌回广东花县通知洪姓族人到广西聚集,江隆昌回清远禾谷岭发动起义,洪仁玕等人到禾谷岭会合时,因起义失败而被清兵捕捉,后逃脱去了香港……”此段史实,与上述的记载和传说都大致相符。

  李亚楷祭旗起义是当时广东拜上帝会教徒响应太平天国团营令的起义,是太平天国革命史的部分。虽然李亚楷起义没有成功,但仍给封建统治者以沉重打击,推动了社会发展,是清远人民勇于反抗压迫的一个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