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姓原为庆姓,是由于避汉安帝刘庆的名讳而产生的姓氏。春秋时期,齐桓公有个孙子名为公孙庆克,公孙庆克有子名庆封。此后,其后代便以庆为姓。贺姓人多尊庆封为始祖,原因是由于他是庆姓得姓中影响最大的人。
封姓主要源于姜姓,相传是炎帝裔孙封巨的后代。封臣曾任黄帝师保,因功被分封于封(今河南封丘),为诸侯,人称封父。至周代时,封国被其他国家吞并,国民为纪念故国,便以国名“封”为姓氏。历史上,封姓以“渤海”、“河南”、“武陵”等为郡望。
茹姓有多个来源,其中一些人出自如姓,相传是春秋时期郑国公子班的后代,因他的字是子如而为姓,再后来又有人改如姓为茹姓。另外,我国古代北方有一个被称为柔然的民族,其民族名称有时也被称为茹茹,其中一些迁居内地的人也有人以民族名称为姓,从而成为茹姓人。
宗姓出自春秋时期的宋国,尊奉宋襄公同母弟敖为祖先。敖曾由宋国客居晋国,还担任官职。后来,他的孙子伯宗因卷入三郤之乱而被杀,伯宗之子州犁出奔于楚,家于钟离(今安徽凤阳一带),至州犁子连时又迁于宛(今河南南阳)。连为纪念先祖,以祖父伯宗的名字为姓,史称宗连,后来被宗姓人尊为受姓始祖。
明姓出自周太王古公亶父之后。古公亶父生太伯等子,太伯的裔孙百里奚是秦国著名的“五羊大夫”,他生子视,字孟明,古人名字连称为孟明视。他的后代以他的字为姓,从而产生了明姓中国人。
全姓的来源较为复杂。其中一种被大多数全姓认可的说法是,全姓的来源最早与周朝时期的官名有关。据一些全姓谱牒记载,在周朝时有一种掌管货币流通和集市贸易的官吏,被称为“泉”,属《周礼·地官》系统。泉,即是钱币。后来,担任这种官职的人便以官名为姓氏,姓泉。
管姓的主源有两支,其中一支出自周文王子管叔,是由国名而来的姓氏。相传管叔名鲜,是周文王第3子,周武王之弟。武王灭商以后,把他分封于管(今河南郑州市管城区),建立管国,史称管叔鲜。他与霍国的霍叔、蔡国的蔡叔一起负有监督纣王之子武庚的责任,史称“三监”。
万姓是中国的大姓之一,源于姬姓,有两支:一支是晋国毕万的后代,一支是芮伯万的后代,都是采用人名作为姓氏的。史载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后,封同姓人高于毕,建立毕国,史称毕公高。后来,毕国绝封,至春秋时,毕公高的后裔毕万到晋国做官,事晋献公。
戈姓来源于古戈国。远在夏朝时,夏禹的后代之一被封于戈(据传在今河南杞县一带),后来,夏朝王位一度被有穷氏后羿之子寒促篡夺,寒促将戈地改封给自己的少子。于是,出自夏禹后代的戈国贵族为纪念故国,遂以国名“戈”为姓。再后来,寒促的后代也丧失了封地,亦以“戈”为姓。
招姓的来源主要有两支,其中较重要的一支相传出自春秋时期的陈国,是由陈侯弟招而来的姓氏。他因卷入一场内乱而被放逐到越国,从此便在当地居下来。他的后代,后来便以他的名字为姓。另外,当时晋国有个叫步招的人,他的后代也姓招。
2024-03-31
2024-03-31
2024-03-30
2024-03-30
2024-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