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姓出自姜姓。相传炎帝的裔孙伯夷于虞夏之际受封于吕,建立侯爵吕国,称吕侯。吕国历夏、商、西周数朝,至公元前688年为楚文王所灭。子孙遂以国名为氏,称为吕姓。建于虞夏之际的吕国,都城在今河南南阳西。周代还有一个吕国,在今河南新蔡,是南阳吕国分出的一支,史称东吕,春秋时期为宋国所灭。
程姓主要有两源:一源出自古代重黎的后代,另一源出自春秋时期晋国人荀欢的后代。重黎是古帝颛顼的曾孙,在帝喾时负责管理火种,当时称这一职务为火正,也称祝融。此后,重黎的子孙承袭这一职位。
侯姓是一个古老而多源的姓氏。最早的一支相传出自黄帝的史官仓颉。仓颉本姓侯罔,其后代由复姓简化为单姓,取“侯”字为姓。夏朝时,有位出身王族的人被分封于侯(地址不详),建立诸侯国。后来,这位诸侯王的后代也姓侯。春秋时,晋国在一场内乱中,在位的晋缗侯被曲武公攻杀,其子孙出奔别国。
包姓主要有3个来源:最早的一支相传与远古的伏羲有关;另外一支与春秋时期的楚国有关;还有一支是由鲍姓改姓而来。据传在人类童年时期,是伏羲氏教会人们捕猎动物和鱼类,然后加工进行充饥。
薛姓的主源有两支,其中一支出自任姓奚仲之后。相传黄帝有子25人,其中的一子赐姓任,数传至奚仲,在夏初受封于薛(今山东腾县东南),子孙便在当地繁衍生息。商朝初年,奚仲的裔孙仲虺任商汤左相后被追封为伯爵,使封地薛成为诸侯国。
虞姓的主源有二:其一出自姚姓;其二出自姬姓。相传帝舜禅位于大禹后,大禹将舜的儿子商均分封于虞(今河南虞城),为诸侯。商均的后代遂以封地名称命氏,称虞姓。周武王灭商后建立周朝,他把周太王古公亶父次子仲雍的后代分封于虞。
古姓的来源较为复杂,其中最早的一支出自姬姓,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后代。相传古公亶父是使周部落发展壮大的关键人物,曾自号古公,他的后代中的一些人便以古为姓。后来,又有一支出古成氏的族支改姓古。
白姓的来源较为复杂,出自几个互不统属的支派。相传在炎帝时,有位名叫白军的水利专家,精通水脉,曾为治水作过贡献。他们后代便以白为姓。西周时,周太王古公亶父的五世孙虞仲受封于虞(今山西平陆县东),子孙世袭虞国国君。
魏姓是一个出自邑名和国名的姓氏。在西周初分封的诸侯国中,有一个毕国,方位在今陕西咸阳西北,始封之君毕公高是周文王的庶子;还有一个魏国,方位在今山西芮城北。毕国后因故灭亡。毕公高的后裔毕万到晋国做了大官,他辅佐晋献公灭了设在山西芮城的魏国,晋献公遂将其地转赐于他,作为他的封邑。
凌姓是一个与冰凌有关的姓氏,始祖出自先秦时期卫国公族的后代。卫国原是周文王第九子康叔的封地,方位在今河南北部。康叔受封以后,他的儿子中有一人被留在周朝都城镐京,担任凌人之官,职责是负责王宫所用冰块的采集和储藏。
2024-03-31
2024-03-31
2024-03-30
2024-03-30
2024-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