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栏坑村,位于飞来峡镇西部,距镇人民政府约23千米。相邻自然村有南面大围村、北面大坪村、西面横坑村。据该村《张氏族谱》记载,先祖张钜于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从英德迁移至清远高田文洞牛栏坑村定居,后人在此繁衍生息。
下赤坭村,位于飞来峡镇西北部,距镇人民政府约23.5千米,东面与文洞大坪村、南面与高塘坑山林、西面与大田面村、北面与卢屋村和石屋村相邻。村落始建于民国时期。村旁有文洞河从大罗山流出,村内赤色泥土居多,故取名为下赤坭村。村庄坐落于大罗山南麓的山间谷地,四面环山,环境清幽。
谢屋村,位于飞来峡镇西北部,距镇人民政府18.4千米,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因村民大部分姓谢,故取名为谢屋村。村子坐落于大罗山脚下的丘陵谷地,西坑河流经村南。县道X367线、乡道Y176线从村边经过。
竹仔迳村,位于飞来峡镇西北部,距镇人民政府约20.5千米。村东邻广乐高速公路,北邻马头面村。村庄始建于清代,因村舍建在竹子密布的山脚下,过去外出的路只有一条山迳,故取名为竹仔迳村。村庄坐落于山间谷地,四面环山,北面紧靠海拔100米的蚊帐窿山岭,山上植被以圆木、藜蒴和竹子为主,村西北有一条小溪。
飞桥村,位于飞来峡镇西北部,距镇人民政府约13.8千米。相邻自然村有东面的杨梅兜村,南面的下黄塘村,西面的上黄塘村。据该村《李氏时新公族谱》记载,在古代的一个晚上,狂风大作,暴雨倾盆,山岭上的一株老松树被吹倒,正好飞架在村边溪涧的南北两岸之间,后来行人往来借此老树为桥,故取村名为飞桥村。
黄塘村,位于凤城街道东北部,距街道办事处约6千米,村域面积约1平方千米。村庄始建于明末清初,1961年为方便生产经营管理,分为东、西两个生产队,后演变为今天的黄塘东和黄塘西2个村民小组。20世纪70至90年代,村民在旧村西北面约1千米处另建新村,逐渐发展为现在的新村。
白沙村,位于石角镇东南部,距镇人民政府约8千米,村域面积0.7平方千米。始建于元至大元年(1308年),由黄氏族人从石角岐西村迁移至此繁衍生息而成。白沙村原包括田龙、田寮两片,省道S114线清花路将其分成两部分,路东边为白沙东,属石岐行政村;西边为白沙西,属塘基行政村。
灵洲村,位于石角镇中部,距镇人民政府1.6千米,村域面积约1.34平方千米,始建于明代,村名原为“下灵洲”,又写作“下陵洲”。村庄坐落于北江干流东岸河堤边的小洲上,过去俗称“零丁孤洲”,取谐音而得名灵洲村。其时洲上分布着两个自然村,该村位于南面,故得名下灵洲。
三嘉村,位于石角镇东北部,距镇人民政府约3千米,面积约0.45平方千米。村庄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其时,有刘氏三兄弟从潮州迁居于此,得名三家村,后雅化为“三嘉村”,亦作“三加村”。该村坐落于北江流域平原地带,坐北向南,临乐排河而建,村左有口方形水塘,东有社公岭、清远建滔循环经济工业园和六房水库。
兴仁一队,位于石角镇东南部,距镇人民政府约12千米,始建于1960年,由石角花兜水库移民聚居而形成,按村落排列顺序,取名为兴仁一队。该村坐落于北江冲积平原地带,坐西北向东南,房屋排列整齐,巷道横平竖直。村前有休闲健身广场和一口长方形池塘,四周良田和鱼塘环绕。整个村庄布局井然有序,乡村和田园错落有致。
2024-03-31
2024-03-31
2024-03-30
2024-03-30
2024-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