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汛村,位于飞来峡镇西南部,距镇人民政府约15.5千米,由江口汛、竹园2个村民小组组成。村落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一1722年),村落位于潜江汇入北江的河口地带,过去每逢汛期常受洪涝影响,村民通常在汛期前搬离村子,洪水退后再搬回村里正常生活,故取名江口汛村。
企湖塘村,位于飞来峡镇南部,距镇人民政府约13.5千米,由新围、旧围2个村民小组组成。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由刘氏祖先为躲避战乱带领家人从南雄珠玑巷迁移到此地而成。因地势低洼,每年北江流域发大水时,水流入村,村民只能到山上暂避,水退后再回到村里,年复一年就像站在湖塘上生活,“站”在当地称“企”,故取村名为企湖塘村。
村庄始建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其时,南海的周瑞隆与友人邹显同来清远县潖江司黄口塱以斩黄竹为业,后同到竹园建村立宅定居,并结拜为异姓兄弟。村庄初名竹园围,坐东南向西北,分东、南二闸,周氏居南闸,邹氏居东闸。随着人口增多,村域面积不断扩大,故而更名为竹园大围。
马头石村,位于石角镇东北部,距镇人民政府约10千米。村落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一1795年),因建在一座形似马头的石山下而得名。村庄坐落于石角丹霞丘陵与平原相交处,属北江流域大燕河冲积缓坡地带。民居依山坡而建,坐西北向东南。村北有拥有丹霞地貌的马头山,山上沟壑纵横,有两座小型水库,灌溉着山下的田园。
石板五村,位于东城街道中部,距街道办事处3.9千米,村域面积约0.6平方千米,始建于清雍正五年(1727年),因最早由姓钟族人来此开村,且属石板乡,故名石板钟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名为石板五村。村庄坐落于笔架山至大帽山的南麓坡地,面向东南,村前有一个半月形池塘,20世纪90年代,村民逐渐搬离旧村,在旧村西北面约300米处建新居。
担水窿村,位于东城街道西部,村域面积约1平方千米,始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因过去村民需要到村后的坑窿挑水食用,人称担水窿,故以此为村名。曾用名为南社村,村含南东和南西2个村民小组。为便于发展,村民于2003年在旧村西面约400米、长埔村委会东北面约200米的省道S377线旁重新建成一个新村,故村落分为新、旧两片。
牛仔架村,位于东城街道东北部,距街道办事处11.6千米,村域面积约0.8平方千米,东邻黄江村,西北近东一村,南望坪山村。村庄约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原名“福兴围”,因此处地形似两边套着架的牛仔头,当地俗语有“狗来富,牛来发万户”,且牛被视为吉祥之物,故得现名。
马颈村,位于东城街道北部,距街道办事处约7.3千米,村域面积约1.4平方千米。相邻自然村有土仓村、新围村、新五村和新二村。村庄始建于1939年,由赖氏迁居于此而成。该村坐落在笔架山至二帽山南麓的平缓坡地,地貌形成受山前洪积影响,有零星丘陵分布,民居坐向不一,多数坐西北向东南。南有新星小学旧址、东城颐养院,东有文洞河,北有汕湛高速公路,再往北约1千米是二帽山,海拔637米。
莲塘二村,位于东城街道西南部,距街道办事处2.5千米,村域总面积约1平方千米,是由石板分出来的革命老区村。1972年,当时的石板大队二至六村部分村民陆续搬迁到此地耕作、定居,逐渐形成新的村落。由于当时田地属石板大队所有,故初名石板新村。
园仔角村,位于东城街道东部,距办事处约15千米,村域总面积约1平方千米。南面与黄金布村和移民新村相邻,北面与坪山村毗连。村落始建于清代,村落四周被竹园包围,故得名园仔角村。村庄坐落于北江北岸、峡山西麓,聚落呈点块状分布,房舍坐东北向西南,四周有绿树、翠竹环绕,清静幽雅。
2024-03-31
2024-03-31
2024-03-30
2024-03-30
2024-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