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水坑村,位于东城街道东北部,距街道办事处约8.6千米,村域面积不足1平方千米。东接石桥头村,南邻上西村,西望新星行政村的马颈村,北靠大水坑移民新村。村落始建于清代,由吴氏族人聚居于此而成。因靠近大水坑(即文洞河,是附城著名的山前河流)建村而得名。
石桥头村,位于东城街道东北部,距街道办事处约8.4千米,始建于清代,因与相邻的下大塘村之间有水坑相隔,村民为便于耕作与往来,用麻石板排成石桥连接,故得名石桥头村。村庄坐落于山前平缓坡地,聚落呈方块状排列,坐西向东。
旱岗㘵村,位于飞来峡镇东部、飞来峡水利枢纽工程的东面,距镇人民政府约3.6千米,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因村靠近北江边的沙洲,比较干旱,山岗上植物稀少,故取名为旱岗㘵村。村西为著名的飞来峡水利枢纽。
石坑村位于凤城街道中部,距街道办事处约2.5千米,始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相传建村时,村附近有一石坑塘,故取名为石坑村。村旁还有座石坑桥。村庄坐落于笔架河冲积平原,东临笔架河,西接飞来湖,北面距离清新区太和镇1.5千米,距离笔架山山口仅3千米。
沙塘村,位于横荷街道西南方,距街道办事处约13千米,村域面积约0.3平方千米。村庄南面紧邻大燕河,与石角镇一河相隔,是横荷街道最南端的村落,东北面有沙塘电排站,西邻花木场,北望岗仔村。村庄始建于清代,因村旁有沙质水塘而得名。
和丰村,位于横荷街道东南部,距街道办事处约6千米,村域总面积约0.6平方千米。村庄始建于清代,因寓意村中民风和谐、农作物丰收而取名为和丰村,曾用名为严和闸。该村坐落于大燕河冲积平原,村庄地势北高南低,村舍大多朝向东南,分布有序。
大岭村,位于横荷街道东北部,距街道办事处1.5千米,面积0.3平方千米,始建于清代,由何氏族人从英德迁移至此地聚居而成。村庄依大岭山而建,故名大岭村。村庄坐落于北江冲积平原地带,西南面有大岭山和小型山塘水库,清远旅游接待中心“御金街”建在村旁,省道S114线(清三公路)从村边穿过,村西是广清高速公路清远西出口。
云路村,位于龙塘镇中西部,距镇人民政府3.5千米,始建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村庄建在山麓边,屋舍沿山边延展成条状。相传在建村初期,村落四周常有烟雾笼罩,远望村中小道似云路。故名云路村,后因村落不断扩大,又称大村,别名牛路决。村庄地处北江与大燕河冲积平原地带,村的北面有西北走向的吉岭山。
汉冲村,位于龙塘镇西北部,距镇人民政府约7千米,村域总面积约1.13平方千米。村庄坐落于大燕河和北江冲积平原地带,坐北向南,北面有大燕河,附近河涌、水塘密布。古时候,环绕村庄的河涌在少雨季节容易干旱,因而得名旱涌村,后“旱涌”演变为同音词“汉冲”。
大沙塘村,位于龙塘镇中东部,距镇人民政府1千米。村庄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因村落建在沙质池塘边,故得名大沙塘。村庄坐落于广清大道(国道G107线)龙塘段东面旁边的丘陵地带,呈块状分布。村内有西北走向的李仔山,村北面有溪流自南向北流至不远处的钊沟河。正在建设中的广清城际铁路从村旁穿过。
2024-03-31
2024-03-31
2024-03-30
2024-03-30
2024-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