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凤舞”多在节庆时亮相,因此它的表演以抒情、欢快、热烈为主,锣鼓、伴唱和伴奏起着烘托气氛的作用。总的来说,该舞给人的印象是:舞姿典雅,动作优美,神态生动传神,自然流畅,有浓郁的乡土风情。
瑶族长鼓舞,中国瑶族聚居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瑶语叫“挨汪都”,又称“打横鼓”“调花鼓”,流传于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瑶族长鼓舞有多种表演套路,或专门表现造屋动作,或在舞蹈中融入动植物有趣的形态。瑶族长鼓舞多在瑶族传统节日及庆祝丰收、乔迁或婚礼喜庆的日子表演。
瑶族小长鼓舞,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小长鼓舞是瑶族支系“过山瑶”的民间传统舞蹈,主要流传于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瑶族聚居地,表演时,舞者在唢呐伴奏下,手握长鼓边敲边舞,因其鼓形较小,为区别于瑶族另一支系排瑶的“长鼓舞”,而称“小长鼓舞”。
舞被狮,流传于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汤塘镇围镇村的民俗,第二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佛冈舞被狮是佛冈汤塘镇的一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曾参加省民族风情表演并获得了银奖。传统民俗认为舞狮可以驱邪辟鬼。故每逢喜庆节日,例如新张庆典、迎春赛会等,都喜欢敲锣打鼓,舞狮助庆。
闹花灯是流行于英德市沙口镇清溪、红峰等村的民间舞蹈,据传是明代客家人迁居此地时从中原带来的,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以清溪村最为兴盛且具代表性。清溪闹花灯的主要道具有大、小花灯各两盏,仿车一架,软边纸扇两把,柔软手帕两条。花灯为六角形,分内外两层,竹篾扎成,内层用纱纸糊裱,外层用五花纸糊贴,内放可旋转的油灯,大小做法相同,尺寸略有不同,制作讲究,精巧美观。
舞马鹿,广东省清远市连州地方传统舞蹈,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舞马鹿是百年来流传在广东省连州市西岸镇东田坪村的一种特有的中国民间舞蹈。连州当地群众依据心中的美好想象,将马鹿塑造成一个非鹿非马非牛的半仙动物,象征着福寿和吉祥,每逢节日或喜庆之时,连州当地劳动人民就会以舞马鹿这种舞蹈表达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良好愿望。
旺龙习俗是清远地区重要的民间民俗,在凸显客家文化的同时,又在发展中融入了广府文化元素,是研究地方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重要参照
黄屋剿匪记
2024-03-31
夜战黄花保卫粮仓
挂牌径歼灭战
2024-03-30
威震潖江的地雷战
20世纪80年代市民礼仪习俗
2024-03-29